送杨山人归嵩山

2024-10-01 我的网站-李白 http://t.guoxueren.com

    送杨山人归嵩山 : 本诗约作于天宝三载(744)。山人为隐士的通称。这位杨山人,是诗人的挚友。另一诗《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》云:“王公大人借颜色,金章紫绶来相趋。当时结交何纷纷?片言道合唯有君。待吾尽节报明主,然后相携卧白云”可见他们不仅志同道合,而且有相约归隐的愿望。《李白集校注》认为杨山人“或即由长安归山”,甚是。高适《送杨山人归嵩山》,当即为同一人,疑作于白诗之后,“夷门二月柳条色”,那时杨山人已至大梁(开封),又与高适相别。白诗属古体,五言八句,写得潇洒空灵,又透露出感人的离情别绪。全篇分为三段。嵩山亦为诗人旧隐之地,因而开头四句夸示那里的景色,显出自豪之意。他的别诗极多,开头多喜想象别者所赴之地的情景,首作宕开之笔,与一般从眼前写起者不同。此篇亦相类,然兼具我友两方,款款叙来,格外亲切。嵩阳玉女峰,有诗人旧宅,外加“万古”二字,一言神仙窟第,不同凡所,二言长存,与后面“或相访”呼应。月与松为玉女峰常见之景,诗人将两者连在一起,诉以想象,月挂树枝,这就涂抹出浓郁的诗意,暗示隐居嵩山实在是最美的去处。五六两句预想杨山人归隐后的生活。据《神仙传》等书记载,嵩山有石菖蒲,一寸九节,紫花蒙茸者最善,服之可长生。古有韩终服菖蒲十三年,成仙。杨山人既要隐居嵩山,当然就要掇仙草,服食菖蒲了。最后两句告诉友人,将来自己也许要归隐,亦即“相携卧白云”之意。诗人热爱白色,以白为美。他笔下的白头翁、白鹭鹚、白鹤、白鹰、白猿、白胡桃、白鼻䯄、白毫子、白鹦鹉等,为别人之少见,其座骑亦爱想象成白鹿、白龙之类。骑白龙相访道友,这又是多么逸兴壮飞的乐事啊。全诗前头静美的境界,和结尾动美的境界互相补充,互相映照,充满瑰丽神奇的色彩,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求仙访道的真诚向往,这是诗的主旨所在。细心的读者不应忘记第七句的“或”字,此为未定之辞。大约当时他对朝廷,对唐玄宗,还没有完全失望,因此也就还没有拿定将来真的归隐的主意。这可以作为我们系年的依据,它必不在长安出走之后。

今日更新
今日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