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阳歌
襄阳歌 : 襄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方,岘山的坠泪碑,倒着白接䍦的山简,都曾使太白十分向往。开元二十二年春(734),他终于有机会到襄阳一游。那时,韩朝宗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,令誉甚高,有“生不愿封万户侯,但愿一识韩荆州”的说法,诗人谒之,愿“委身国事”,希望得到举荐“奖饰”,结果却没有成功。怀着愤懑的心情,他写下这篇极富浪漫主义特色的七言歌行。诗分为三个大段落。前六句为第一大段,以醉如泥的晋代山简起兴。山简为晋征南将军,永嘉三年(309)出镇襄阳。据说他以高阳酒徒自称,出游置酒辄醉。当时儿歌云:“山公出何许?往至高阳池。日夕倒载归,酩酊无所知。时时能骑马,倒著白接”诗人将史事诉之形象。岘山,全名岘首山,东临汉水,在襄阳之南。白接䍦,是一种白帽。《白铜鞮》,为童谣名。鞮,一作蹄。诗人有意把山公的醉倒的时间放在日落时分,地点在街头花间,襄阳小儿一边拍手一边唱歌,虽然有些可笑,却主要是可爱的。因为山公在当地有好名声,群众是爱戴他的。这就为后来自己的醉酒作好铺垫。“鸬鹚杓,鹦鹉杯”以下十四句为第二大段,写自己在襄阳痛饮,以及醉中的种种情绪。鸬鹚杓,是鸬鹚形的长酒杓,用以舀酒。鹦鹉杯,是一种螺角杯。两者均形容其精美。诗人的酒量当然不错,杜甫曾将他写进《饮中八仙歌》。但说:“百年三万六千日,一日须饮三百杯”,这就是夸张,亦即与“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”(《将进酒》)同意。“须倾”二字,反映了他愁不可解,愤不可减的强烈心情。今人说“一醉解千愁”,古人说:“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”(曹操《短歌行》),这才是他非要喝非要醉的原因。另外,古代多为米酒(不是烧酒),浓度不高,“一饮三百杯”也并非绝无可能,如汉代的郑玄据说就一次饮过“三百余杯”,却还“终日无怠”,没有醉呢。接着四句写醉态,他望汉水,鸭绿似的江水,都成了葡萄酒了,而垒成的酒曲当可以像夏桀时的糟丘台了。酦醅(popei坡胚),指重酿未过滤的酒。春酒,指好酒。唐代好酒常冠以“春”字,如梨花春、竹叶春,金陵春、松醪春、老春之类。唐初葡萄酒才从宫廷传开,盛唐还算是好酒之列,故亦可称“春”,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,不是也说明这一点吗?以醉眼观物,在李白笔下显得多么有个性、有特色啊。“千金骏马”以下六句,继续写自己的醉态,他学曹操之子曹彰也许亦以随行小妾换来骏马一匹,笑坐在雕鞍之上,唱着《梅花落》的曲子;又在车旁挂着一壶好酒,让人吹着凤笙龙管(笛),一路巅巅巍巍地在襄阳市上走着,多么象又一个沉醉的山公呢?然而,不,他是清醒的。猛然想起秦朝的李斯,当年他在咸阳就刑的时候,后悔不能和儿子一起出家乡上蔡城门牵黄犬自由打猎,那比我如今月下倾罍(古代酒器)一醉快乐呢? 可见为官作宦,出将入相,贪恋功名富贵也并不好,言下之意我又何必屈尊求那名不符实、富贵骄人的韩朝宗啊!第三大段为最后十一句,以“君不见”领起,进一步抒发人生短促、功业虚妄的悲哀和感慨,认为只有自由最为可贵。诗中错杂着羊祜和楚襄王的典故。晋名将羊祜爱好岘山风景,常登临置酒,死后百姓曾为立庙建碑。因后人望碑垂涕,被称为堕泪碑。这里说:如今羊公碑已经龟头剥落长满青苔,谁还记得他的伟大功业而为之痛哭哀悼呢?宋玉《高唐赋》里的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美丽故事,如今亦早已被人忘却。既然如此,还是饮酒赏月,图取现时的快乐吧。舒州杓,指产于安徽舒州的温酒器,唐代属贡物。力士铛,不详由来,也是一种酒器。“李白与尔同死生”,亦《将进酒》圣贤寂寞、饮者留名之意。尾句“江水东流猿夜声”,以深深的悲哀作结,情绪低回,有些消极。全诗共三十一句,以七言为主,夹以三字句、十字句,和散文句式,笔法纵横,跳荡流转,神龙变化,有不可羁绊之势,欧阳修称其“横放”可“惊动千古”,信然。其描摹处,或山公,或自写,醉态、醉眼、醉语,虽放诞,又极逼真,极地道,带有豪爽、幽默、风趣的特点。总的说来,我们读后还是感到大气磅礴,豪迈雄健,能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的。作者的摧枯拉朽式的悲愤,带有否定封建道德和秩序的意义,这就是浪漫主义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