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园吟
梁园吟 : 《梁园吟》是李白离长安后漫游梁园时所作。是开元年间一入长安失败后的作品。他原先满以为可凭自己的才华得到重用,从而实现宏大的济世理想。但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:结果非但未能如愿,连在长安立脚都很困难,只得怀着希望破灭的痛苦和对世道不平的强烈愤怨,离开长安,重新开始萍踪浪迹的漫游。畅游梁园时,诗人将内心汹涌激越的愁闷难遣之情倾注笔端,写下了这首杰作。
这首诗最能震撼人心的是其内在澎湃奔突的感情激流。据此,可将这首诗分为三段。
起首到“路远”句为第一段,自叙行踪,抒发自己离京后的愁苦情怀,揭示这种心境的成因。头四句,诗人离开京城长安,乘舟沿黄河东下,由于厌倦终日颠簸在浪峰上的客舟生活,更嫌路途遥远无定,便在古迹平台一带漫游起来。这时诗人心灵上正经受着巨大创伤的残酷折磨:他在人生旅途中摔了一个重重的跟斗,他正在抚摸着自己流血的伤口。这种抑郁沉重的心情已经充分体现在起首四句中,从而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。这样的开头,看似寻常,其实不凡。它毫无修饰的词句,却字字蕴含着无限的感情份量。细品“欲”、“厌”、“始”诸字,读者分明可以感受到一个落魄不偶的失意者对现实的无奈、厌倦以及沉痛等感情,亦仿佛可以看见他喟然长叹的神态和那深沉的寻思目光。
接着,诗人进一步深化这种感情。通过饱蘸浓郁愁思的诗笔,曲折深入地发抒诗人欲罢不能而又排解不开的“忧思”,写来一波三迭,感情回旋缭绕,情韵依依不尽。诗人寄意悠古,但古代的人事风物也无法冲淡自己的郁郁不欢之情;诗人作歌遣怀,但相近的情景,特别是类似的遭遇,却使诗人忆起了阮公哀歌蓬池的遗事,口里不禁吟出“渌水扬洪波”的诗句。诗人所以吟出阮公伤时忧国的诗句,与他此时担忧国事的心情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。全诗尽管无一字提及国事,但诗人是用含蓄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。而这种感情又是有其生活基础的:诗人尽管仕途不达,命运多舛,但毕竟在京城豪门显贵间活动过多时,对国事颇为熟悉。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洞烛机先,注意到强国走向衰败的端倪。因此,诗人抒发的不只是一己的忧思,这使此诗的思想境界高出于一般的感怀之作。由于对国事的关心,诗人放眼回望京城,然而能见到的是什么呢? 一片浩渺的雾气完全遮住了长安。那里衮衮诸公尸位误国,卑鄙宦竖弄权害贤,一片乌烟瘴气。“安可得”,写出了欲归不能的惆怅,同时也隐含着已化为苦闷的对奸佞小人的愤怒以及对国事的担忧。正是他们使诗人空怀凌云壮志而报国无门。这就道出了诗人忧思百结的根因。短短六句诗,将感情喷发前的气氛渲染得多么浓足!它为下文作好了最后的铺垫。
“人生”句到“分曹”句为第二段,尽情描绘痛饮狂欢,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。不塞不流,诗人在徘徊低吟之后,猛然醒悟:我李白岂是惯于这无尽无休愁闷抑郁之人?!诗人一下子回复了往日豪饮尽欢的性情。诗人生就一种达观的心性,既然不能仕途得志,亦应及时行乐。于是诗人登高楼,饮美酒,大展心怀。盛夏五月,奴子摇扇,环境宜人;玉盘呈上新鲜诱人的杨梅,还有皎白似雪的吴盐,玉液金馔,足饱口福。面对这一切,诗人不禁取笑伯夷、叔齐两位古人何以不似自己之达观,他们竟采薇以食,耻取周粟,为的仅是守节洁行。“莫学”二字,饱蕴沉痛的人生经验总结,同时表达出诗人对“持志高洁”的不同理解。从“人生”句到“莫学”句,是诗歌又一个“乐段”,诗人的感情开始升腾,一扫第一段的掩抑低徊,为诗歌高潮的到来揭开了序幕。
“昔人”句以下,诗情急剧上升,诗人以横扫一切的气势,对追逐功名富贵的传统思想发起冲击,全诗达到高潮。当年豪贵无比的魏公子如今连坟地上都种了庄稼,白骨都餐风宿露了;梁孝王豪华的宫殿,哪里还有什么踪影;名振一时的枚乘、司马相如也早已作古;渌池边美妙的轻歌曼舞烟消云散。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世间的匆匆过客。诗人即景抒情,把梁园历史上著名人、物、事的结局道个净尽,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功名无常、富贵难存的思想。诗人并且为此沉吟流泪,嘘唏叹息。既是人生短暂,世事无常,那么凄凉感喟能有何益? 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唯有饮者留其名”,还是“斗酒十千恣欢谑”(《将进酒》)吧! 于是,在泣涕感喟之后,诗人的感情更加激越豪迈,由开怀痛饮一跃为豪纵迷狂,不顾一切的纵酒行博。仅短短十四字,一群酒徒,特别是有着鲜明个性的狂饮豪博的诗人形象立现! 读者似能听见他们呼五喝六、恣意欢笑的声音!
诗人藐视人生不平,鄙弃一向追求的事物,急切地欲从黑暗的现实中,从理想破灭的痛苦中解脱出来,因此表现出病态的否定一切的狂放。毋庸讳言,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。但这是有激而然,两极相通,否定缘于坚定执着,狂放缘于极度苦闷。诗人愈写狂放,愈见痛苦之深;愈持否定,愈显眷恋之诚。诚如刘熙载所说:“太白诗言侠、言仙、言女、言酒,特借用乐府形体耳”。(《艺概》卷二)
然而,诗人决不会满足于这种曲折的表达方式。因而他陡转诗笔,使诗情逆向发展,突然登上又一高峰。诗人身在纵酒放歌,心中念兹在兹的却依然是矢志不渝的远大理想:总有一天,自己能仿效谢安东山再起,实现“济苍生,安社稷”的宏愿。诗人对理想仍然抱着坚定的信念,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。这就是第三段(“歌且谣”至诗末)的内容。
纵观全诗,虽然不过十馀韵,但由于章法上大开大阖,使得丰富复杂的感情内容得到了最好的表现。这首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善的统一。诗人的感情是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,而且无论喜悲,都激烈到无以复加,这要在十馀韵中表达出来就已十分不易,至于要处理得灵活洒脱,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,可以说非“诗仙”不能。从极度的苦闷到开怀畅饮,境界一新;从纵酒狂欢甚至唏嘘流泪、感慨功名富贵无常到陡然振奋、托意未来,更是诗境陡转。诗人开始有所抑制,待积厚突发时就纯任感情自然奔泻,在一次次顿挫中旋转升腾,诗境亦随之不断转换、跳脱变化,显得大波大澜,大起大伏,变化多姿,层出不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