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见杜鹃花
宣城见杜鹃花 : 杜鹃,在我国古代有着一个哀怨凄婉的传说:周朝末年,蜀国国王杜宇在蜀称帝,号望帝。后来把帝位让给他的国相开明,自己隐居山中。他死后,蜀人很怀念他,说他的精魂化作了子规鸟,就称子规鸟为杜鹃鸟。每当农历三月的暮春,杜鹃鸟到处叫着“不如归去”、“不如归去”的悲凄声音。它啼得口角流血,那殷红的鲜血化作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花,于是,人们称这种映山红为杜鹃花。因此,蜀中的子规鸟最多,杜鹃花也最多,在人们心理积淀中,从此,子规鸟、杜鹃花成为一种伤感的意象。李白此诗完全缘此两个意象,由景触发思乡之情而作。
这是一首七言绝句,但诗人通篇用对偶,尤显别致。前二句“蜀国曾闻子规鸟,宣城还见杜鹃花”,对仗工整,以“蜀国”对“宣城”,“闻”对“见”,“子规鸟”对“杜鹃花”,这在绝句中罕见。但诗人通过对仗,引出花鸟相对,表现时空交错、视听并置。青少年时代,李白二十年生活在蜀中,读书学剑,寻仙访道,常闻子规啼鸣,常见杜鹃花开,他把蜀中看作自己的故乡。可是自从二十四岁那年,仗剑去国、辞亲远游以来,他一生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,故乡的花鸟不知多少次曾在游子梦中萦绕,而如今白发疏落、身世飘蓬,客居异乡,却在宣城听到了子规鸟的呼唤,见到了鲜红欲滴的杜鹃花开,怎能不触发缕缕愁人的乡思呢? “曾闻”、“还见”相互照应,包含着无限辛酸,熔铸了诗人的一片伤心之情。
后二句“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”,一句三顿,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国之思。“子规鸟”又名“断肠鸟”,它的啼声哀痛至深,闻者凄恻,它每叫一声,使人肠断一次。“三春三月”,指春天的三个月,即孟春正月,仲春二月,季春三月。“三巴”是巴郡、巴东郡、巴西郡的总称,这里泛指蜀中。“忆三巴“就是忆故乡。更何况是“三春三月”的时刻,听到“不如归去”的子规凄啼,眼前又见到故乡常见的杜鹃花开,那种愁绪满怀的乡思,更令诗人心情凄凉难忍啊!
此诗虽是绝句小诗,却整篇工整对仗,尤其是后两句的“一”与“三”三次重复,按理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,但李白却写得神韵天然,便人不感到重复,反觉回味无穷,所以《唐宋诗醇》评赞说:“如谚如谣,却是绝句本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