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

2024-10-02 我的网站-李白 http://t.guoxueren.com

   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: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,据《新唐书·文苑传》载,是因其“不护细行”。李白早在开元末年,就认识了王昌龄,从此两人结为好友。当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,便写下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一诗,以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无限关切。因该诗被选入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,可知其写作时间当在天宝十二载(753)之前。
这首诗的诗眼是“愁心”二字。诗人的“心”既为王昌龄的现时遭遇而“愁”,又为他的今后前途而“愁”;既为他的政治境遇而“愁”,又为他的生活环境而“愁”,更为他的凄惨心境而“愁”。作者这颗包含着多种因素的“愁心”,正是此诗的核心和灵魂,它贯串了诗的全篇。
“杨花落尽子规啼”句,以比兴手法,在未点“愁心”之前,先渲染凄清哀愁之气氛。它交代的时间是暮春,所取之景是飘散不定的“杨花”,这给人以一种飘零迟暮之感;再加上叫着“不如归去”的“子规”,其啼声凄厉,引人思乡思友,暗含离别之愁。这些都给全诗创造出一种忧愁感伤的气氛,婉曲地表达了诗人此时的愁绪。作者把“愁心”融于此景,使景中含愁,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。“闻道龙标过五溪”句,直叙王昌龄被贬之事,点明自己“愁心”之由来。“过五溪”则表明友人行程艰难,贬所荒远,境遇不幸,作者为此忧虑重重。这两句未点“愁心”,而“愁心”自见。
诗的后两句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,诗人再也掩饰不住满腹愁情了,他将“愁心”全部掏出,寄与明月,让带着这颗“愁心”的明月“与人万里长相随”(李白《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》)。这两句可作如此理解:首先,诗人的“愁心”无法向人倾诉,也无人能理解,因此只有将此托付明月。其次,明月之光同照李、王两人,他们相隔千里,音讯不通,天涯此夕,唯有明月可共。所以,诗人的一颗“愁心”只有托之明月,才能“随风”而去。再则,在诗人的心目中,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,它通人心、知人情,是个多情物,诗人一直把它当作知己。唯有它,最理解诗人的“愁心”,诗人也最相信它能把“愁心”带往远方,以慰友人。这最后两句虽然没有追述昔日两人真挚深厚的友情,但这种友情却充溢于字里行间,抒发得饱满酣畅,十分感人。“遥有此寄”之题亦已点出。
这首七绝,语言清新自然,不事雕绘。诗中既有环境气氛的渲染,又有优美感人的幻想,感情色彩极为浓厚,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那颗“遥寄”的“愁心”。

今日更新
今日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