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道难

2024-10-05 我的网站-李白 http://t.guoxueren.com

    蜀道难 : 《蜀道难》是乐府旧题,属《相和歌辞·瑟调曲》,原为短调,李白《蜀道难》衍为长篇,将体制、内容发展到极致,在唐代曾轰动当时诗坛。孟棨《本事诗》载:“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,舍于逆旅。贺监知章闻其名,首访之,既奇其姿,复请所为文。出《蜀道难》示之,读未竟,称叹者数四,号为谪仙……由是称誉光赫。”杜甫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》云:“昔年有狂客,号尔谪仙人。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声名从此大,汩没一朝伸。”可见,《蜀道难》是李白的成名作,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!
全诗第一部分,从“噫吁”至“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。”开篇避实就虚,凌空起势,连用三个表示惊愕的口语感叹词,叠用两个同义词,惊呼蜀道的高危险奇,在强烈感情支配下,用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这个夸张的比喻,作为全诗的主旋律,为整个诗奠定雄放的基调。接着诗人宕开一笔,借神话传说,追叙秦蜀开辟道路的艰难。诗中充满了神秘离奇的色彩,似乎蜀道是神话传说的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共同开辟的。从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”至“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”为第二部分,具体描写由秦入蜀道路之难。先从总体上描绘山高水险,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,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”,一上一下,一山一水,一高一险。神话中六龙驾着的太阳车至此,也只得退回,这是何等惊人的想象和夸张,但用在这里形容山之高,却非常形象而得当。接着又以由秦入蜀途中最曲折、最高险的青泥岭作为特写,抓住“扪参历井仰胁息,以手抚膺坐长叹”两个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,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,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百步九折、手摸星辰,以至山高缺氧、呼吸困难的奇幻境界,仿佛亲眼目睹了行人抚膺长叹的神情。至此蜀道之难行似乎已写到极处,忽然间笔锋一转,对友人发出了“问君西游何时还”的询问,提出了“畏途巉岩不可攀”的警告,引出旅愁,将诗情带入一个古木荒凉、悲鸟哀号、子规夜啼的氛围中。此处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”的主旋律再起,加深了咏叹的效果。“连峰去天不盈尺”四句,具体描写连峰接天、枯松倒挂、飞流瀑布、砅崖转石、万壑雷鸣的奇景,以峭峰飞瀑生发,极言蜀道的险恶和惊心动魄,字句工整,音节铿锵顿挫。至此,诗人的感情又推向高潮,不由得又一次发问:“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!”与本节开头的“问君西游何时还”,遥相呼应。从“剑阁峥嵘而崔嵬“至结尾为第三部分,写剑阁险要,蜀地险恶,规劝友人早返长安。“朝避猛虎”四句,以自然界之险象暗指社会现实之险象,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忧患之思,又一次明确警告友人:“锦城虽云乐,不如早还家。”接着诗人第三次发出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长叹,与开头、中间呼应,一唱三叹,有回肠荡气之感。结句“侧身西望长咨嗟“,凝聚着诗人的无限感慨,“收得住,有无限遥情”(《唐宋诗醇》)。
此诗采用七言为主的长短错落的歌行体裁,语言奔放而富于变化,忽而三言、四言,忽而五言、七言、乃至九言、十一言,随感情的起伏而变化,继承了《楚辞》、古乐府的传统,并有创新。诗中激荡着浪漫主义情怀,善于将想象、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,写景抒情之中融进了诗人的个性气质,喷礴着一股奇气。所以唐人殷璠在《河岳英灵集》中赞赏此诗“奇之又奇,自骚人以还,鲜有此体调”。
此诗作意历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明代的胡震亨《李诗通》和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均以为“自为蜀咏”,“别无寓意”。但事实上此诗确有寓意,但疑非“刺严武”说、“刺章仇兼琼”说、“讽玄宗幸蜀”说、“讽友人早还家”说,等等。从此诗在敦煌唐写本唐诗选残卷里题作《古蜀道难》,可知李白本为规模古调而作,内容上沿用古调作意。六朝时代的阴铿《蜀道难》诗云:“蜀道难如此,功名讵可要!”李白此诗借写蜀道艰险寄寓着功名难求的意思。中唐诗人姚合《送李馀及第归蜀》诗中说:“李白《蜀道难》,羞为无成归。子今称意行,蜀道安觉危”说明了李白此诗作意在唐认为是由于追求功名无成而归的作品,结合孟棨《本事诗》等的记载,可知此诗当是李白声名未振的开元年间初入长安求仕坎坷时所作,寄寓着功名难求的感慨!

今日更新
今日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