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门六君子
苏门六君子 :
1
元祐元年(1086)六月,汴京城,恰逢学士院考试结束,考生们鱼贯而出,彼此交谈着。
酷暑难耐,张耒(字文潜)体胖,最是怕热,在烈日下汗流浃背。
“六月火云蒸肉山,文潜这身肉山,可真是遭了罪。”黄庭坚(字鲁直)拍着张耒打趣。
晁补之(字无咎)指着前方说:“曹家从食就在前面,咱们不如去吃些凉浆,也好让文潜兄消了一身暑气。”
三人笑着向朱雀门走去。
按北宋官制,凡文士被授予馆职,必先登第,有仕宦经历,再经官员保荐,才可来学士院参加考试。
黄庭坚、张耒与晁补之三人皆是苏轼门生,由苏轼举荐而来。这次考试,主考官也正是苏轼。
凉浆、冰雪、甘草汤最是消暑,他们各要了一份。张耒对晁补之说:“待天气转凉些,我们一起去探访履常吧!”
履常便是陈师道,自元丰八年以来,陈师道寓居于汴京东南陈州门一带。陈师道文章卓绝过人,却不愿参加科举,年过三十还是一名布衣。
张耒又说:“今年春天我去探访履常,他家徒四壁,却泰然处之。我劝他应举出仕,又写信规劝,履常回信却说,他多病心衰,且已错过建功立业的好时机,不打算出仕。”
黄庭坚长叹一声,说道:“元丰七年,我由大名府移监德州德平镇,途中路过颍昌,与履常相识,一见如故。履常为人独立不迁,从不趋炎附势、攀附达官显贵,他的安贫乐道让我想起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颜回。对他,我只有钦佩。”这几人中,黄庭坚年纪最大、入仕最早,转任各地,见过各种各样的人,更觉得陈师道品格之可贵。
张耒神色有些无奈地说:“是啊!我见他贫病交加,却依旧赋诗写文,想帮衬他,却是有心无力。”
晁补之有些激动地说:“世人都说他行为乖张、性格孤僻,哪里知道他才华横溢!他学知圣人之意,文有学者之风,如果有好时机,咱们还是要举荐履常。”
“不管如何,我们能在汴京聚首,便是身处斗室,也甘之如饴。记得元丰二年,无咎你赴京应举中第,当时我正在国子监教授任上,你我二人相识,切磋诗艺、品评天下事,那些日子真是令人欢愉。”回忆往昔,黄庭坚百感交集:“还记得苏公的诗‘不辞青春忽忽过,但恐欢意年年谢’。回忆往昔,真是万语千言也说不尽。现在我们一众友人能聚在汴京,也是人生一大幸事。”
2
苏轼自元丰八年自登州被召回京师,飞速擢升。在他的举荐下,黄庭坚、张耒、晁补之三人都被授馆职。除陈师道外,苏门六君子中还有秦观与李廌(zhì,字方叔),六人中李廌年龄最小。秦观于元丰八年登第,任蔡州教授,此时尚不具备入馆的资格。
元祐三年礼部试,苏轼知贡举,黄庭坚是参详官。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李廌应试。
“李兄大才,这次知贡举的主考官是苏学士,参详官又是黄鲁直,李兄快些备下酒宴,到时候我们来为李兄贺喜!”旁人纷纷提前恭喜李廌。
此次科举可谓天时地利人和,不用说苏门中人暗喜,便是李廌自己,也觉得中举是板上钉钉之事。
揭榜时,李廌竟然名落孙山。苏轼大惊,将李廌的试卷拿过来看,确实不在前列。
消息传出,人人大惊。
李廌跌跌撞撞地往家走。家中年老的乳母正翘首盼望,听到李廌未能中举的消息,不由得痛哭出声:“你多年苦读,文章高于众人。此次科考主考官是苏学士,你都没能中举,以后哪里还有中举的机会?”
李廌更是痛苦万分,一夜无眠。第二天起床,李廌见乳母房间仍旧门窗紧锁,心中有一种不祥之感,撞门进去,发现乳母已自缢多时。
元丰年间,李廌曾赴黄州拜谒苏轼,苏轼一见李廌便认为他是个奇才,极为珍视这个弟子。李廌在苏轼门生中年龄最小,不光苏轼怜惜,年长的黄庭坚也对他呵护有加。李廌文章有许多过人之处,笔势翩翩,存有古风。此次科举,苏轼与黄庭坚共同参加礼部试的选拔工作,却无法提拔李廌于士林之中,两人深感沮丧。
“今年持槖佐春官,遂失此人难塞责。”苏轼借黄庭坚诗抒发自己的遗憾。
李廌离京之前,又去拜谒苏轼。苏轼听闻他乳母自缢之事,既担心他就此一蹶不振,又担心他家业贫寒无以为生。“你文章一向过人,笔势翩翩,像是出自古人手笔。此次没能提拔你于士林,真是太可惜了!”苏轼满是歉意。
李廌回道:“是李廌自己学业不精,辜负学士厚望。”
苏轼摇摇头,又勉励他:“来日方长,未来自是可期。”
苏轼带李廌来后院,指着一匹骏马说:“老夫刚刚得到一匹天厩马,宝马赠名士,你既要离开京城,老夫便将这匹天厩马送给你。”
李廌尚未开口,苏轼已将马券塞入他手中。李廌眼中一热,苏轼墨宝千金难求,有此马券,此马价增十倍。
黄庭坚也忧心李廌贫困无依,担心他将来卖马时会遭受别人的白眼与非议,特意为马券做跋。
师长、同门的拳拳情意,都在这马券与跋文中。
3
这一年令苏轼烦心的事情不止于此。
秦观被苏轼与诸人联名举荐,应贤良试。此时,以程颐兄弟为代表的洛党与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正在交恶,相互攻讦。秦观因此被诬陷了罪名,虽然最终被证明完全是无中生有,秦观也只能托病辞官,回到原籍。
看着被诬陷的秦观,苏轼仿佛看见当年被新党诬陷趁丁忧贩卖私盐的自己。党争不止,何日是尽头?
元祐五年,秦观受范纯仁、蔡肇举荐,得到了馆职。元祐六年六月,改迁秘书省正字。两个月后,又因政治风波被罢免。
六君子因仰慕苏轼之人、之文而拜于苏轼门下。才华横溢、文风各异的六位文士形成了这个文学集团,又因文学成就而被冠以“君子”称号。哲宗亲政后,六君子因与苏轼的特殊关系,历经坎坷。但纵然六君子远贬荒蛮,相去万余里,彼此间的诗词唱和、同气相求,成为贬谪生涯中的精神支柱。
诚如苏轼所言,六君子“不有益于今,必有觉于后,决不碌碌与草木同腐也”。
今日更新
-
楼台明灭山有无——苏轼与僧友
[2024-11-03]
-
与君今世为兄弟——苏轼与苏辙
[2024-11-03]
-
奇茶妙墨俱香——苏轼与司马光
[2024-11-03]
-
吹落黄花遍地金——苏轼与王安石
[2024-11-03]
-
休言万事转头空——苏轼与欧阳修
[2024-11-03]
今日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