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州赈灾

2024-10-19 我的网站-苏轼 http://t.guoxueren.com

    密州赈灾 :

1


“大人,今日州衙门口又聚集了不少百姓,像是来告悍卒伤人。”苏轼缓步走向州衙前厅,还没踏入正堂,一旁的府吏就跑来上报。
苏轼抬头看了看天,乌云压城,似乎要下一场急雨,忍不住叹了口气。自从他去年来到密州任知州起,密州的灾祸就似乎没有停歇。
先是蝗灾。他永远忘不了最初踏上密州土地时的心惊: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沃土千里、黍麦丰熟的田地,而是庄稼尽毁的景象。蒿蔓里长满了蝗虫,累累两百余里都是如此。苏轼发动百姓一起下田灭蝗除卵,累得手脚都结满了茧,一回家便沉沉睡去。
而干旱又随之而来。整个秋季都没下雨,一直到十月中旬才得一点雨水,让种麦成为一种奢望。苏轼望着龟裂干涸的土地上大声啼哭的农人,忧愁得茶饭不思,连夜写奏议呈报,请求朝廷怜悯密州百姓的境遇,豁免密州秋税。
盗寇多发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。密州自古民风彪悍,百姓不像江南人那般温柔,接连的灾患让密州人贫困不能自持,一时间,偷盗抢劫之类的案件频繁发生。作为知州,苏轼已疲于奔命。朝廷知晓此事,特意派遣两班使臣率领数千名悍卒来密州,协助府衙缉捕盗寇。苏轼本以为可以松口气,却不料这些悍卒凶狠残暴、恣意妄为,常常随意闯入民宅与百姓争斗,百姓受辱,便频繁来府衙状告这些悍卒。
不知这些悍卒又如何殴打百姓,使得百姓聚众上告。苏轼愤怒地握紧了拳头。
堂前跪着的一群人,穿着粗布衣衫,面色黧黑,像是农夫模样。其中一人抬起头时满面哀伤:“苏大人请为小民做主啊!我儿才十九岁,连村子都没出过几回,那些人硬说我儿子是盗贼,我儿子只不过争辩几句,就被他们活活打死了!杀人偿命啊!青天大老爷为我做主啊!”
这群人在堂前哭嚎呼喊,磕头声此起彼伏。
苏轼大惊,他知道安抚司派来的悍卒们多是心狠手辣之徒,但万万想不到他们居然如此胆大妄为,竟闹出人命官司。
“这些人真是十恶不赦!”一旁的通判刘廷式怒火中烧,忍不住痛斥。苏轼正准备开口,忽然想到这些悍卒本就是外乡人,现在杀了人,想必已经溃散,四处躲了起来,即刻捉拿难上加难。于是立刻平静下来,板着脸慢悠悠地说:“这些人是朝廷派下来缉盗的,行事一定有分寸,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。”
百姓喊冤声不断,在堂前不停磕头。苏轼向刘廷式及几名府吏使了眼色,硬着心肠宣布结案。

2


清晨,林中升起了雾,远远望去,隐隐可见两三烟树。苏轼和通判刘廷式沿着密州城墙一路向北走,想去野地里挖些野菜。
“大人果然神机妙算!”刘廷式抚掌说道,“几名殴杀百姓的悍卒以为大人不会再追究此事,纷纷从藏匿处回到密州城。如今这些人都已经被我们带回来,羁押在狱中。”
“好!明日便升堂问罪。”悬而未决的石头终于落了地,苏轼心下大慰。斩了几个为非作歹之徒,剩下的小卒虽然天性好勇斗狠,也不敢再恣意妄为,密州人再不用受他们的欺辱。
“得之(刘廷式字得之),密州如今已较为安稳,多亏了你我齐心协力,我们也算不愧天地、朝廷和密州百姓了。只是连年灾患,密州帑库空虚,百姓更是拮据。”
刘廷式打趣道:“哪里只是密州的百姓生活拮据,你一个堂堂知州,不是也在四处寻找杞菊,想挖些充饥吗?”
苏轼与刘廷式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,并不觉得寒酸。粮食欠收导致财政收入不足,就算苏轼是堂堂密州知州,也要四处挖野菜来填补食物供给不足。
两人一路向北走,谈笑间,听见有婴儿的哭声。
荒野之中怎么会有婴儿啼哭?
两人大为惊讶,循声一路找去,发现一处废弃的菜园中竟然躺着一个婴儿。虽然已是春天,但清晨还刮着北风,婴儿小脸冻得青紫,声嘶力竭地啼哭。
苏轼赶紧抱起婴儿。这是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娃娃,碎布头缝成的襁褓只能勉强裹身。
两人抱着婴儿往城里赶,一路沉默,只听见婴儿的啼哭声。他们清楚,这一切都是灾荒带来的,百姓无法糊口,只能把新生的孩子丢弃到野地里。这个碎布拼成的小襁褓,写满了父母的贫瘠、不舍与绝望。
苏轼料定密州弃婴绝不会只有一起,回到府衙后便立即派人四处搜寻。短短几天时间,竟然找到了四十名弃婴!


苏轼在密州城外捡到弃婴。


望着这些刚一呱呱坠地便被父母遗弃的小生命,苏轼泪流不止。无论如何,他都要救活他们。可密州帑库空虚,哪里有闲钱养活这些孩子?就算将孩子们寄养到城中人家,又哪里有这么多富户?
百般思量,苏轼想到了劝诱米。北宋时期,官府都储备一部分劝诱米,以备不时之需,赈济那些家徒四壁的灾民。苏轼派人清点仓库中的劝诱米,拨出一部分,作为弃婴的专用粮。那些收养了弃婴的家庭,每月能获取六斗粟米。
待到来年,密州经济逐渐好转,集市里又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苏轼在街市上行走,碰巧遇见一位收养弃儿的妇人来集市中买布裁衣,当初瘦小黑黄的弃儿被养得白白胖胖,坐在小车里好奇地东张西望,小手握紧拨浪鼓,一摇一摆。见到粉妆玉琢的孩子,苏轼很欣慰,上前探问了几句,得知弃儿如今过得不错,苏轼很是欢喜,回家后自斟自酌,直到醉醺醺睡去。

3


“又是一年暮春。”超然台上,苏轼远眺密州城,喃喃自语。
城北的旧台年久失修,待密州的天灾人祸都已过去,经济重新恢复正常后,苏轼派人将旧台修葺一新。苏辙引用《老子》中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一句,从此旧台就有了名字,叫超然台。
苏轼喜欢上了密州,这个偏僻州郡不如杭州城繁华,百姓们虽性格剽悍,却淳朴厚道、乐天知命。
何况密州的春景同样撩人。苏轼站在超然台向城中望去,烟雨弥漫城郭,花红尚未褪尽,柳丝飘摇袅娜,一派缠绵之态。这样的时节,多么希望亲眷故友都在身边,烹茶作诗,其乐融融。
苏轼抚着厚重的城砖,吟咏一阕《望江南》:
春未老,风细柳斜斜。试上超然台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烟雨暗千家。  寒食后,酒醒却咨嗟。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
苏轼向密州城眺望,久久不愿离开超然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