啜过始知真味永——苏轼与茶
啜过始知真味永——苏轼与茶 :
我官于南今几时,尝尽溪茶与山茗。胸中似记故人面,口不能言心自省。
为君细说我未暇,试评其略差可听。建溪所产虽不同,一一天与君子性。
森然可爱不可慢,骨清肉腻和且正。雪花雨脚何足道,啜过始知真味永。
——苏轼《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》
东坡提梁壶
在北宋文坛上,与茶结缘的人比比皆是,但是没有一位能与苏轼相比。苏轼一生对茶情有独钟,他夜晚办事要喝茶,创作诗文要喝茶,睡前睡起也要喝茶。苏轼不仅爱喝茶,而且在种茶、采茶、制茶、烹茶、点茶、品茶诸方面均在行,对茶具、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,甚至对茶史、茶事、茶功都有较深的研究,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。
苏轼与茶结缘,始于二十五岁在陕西凤翔做判官的时候。《观林诗话》中记载,苏轼十分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,每次去,都要取两瓶带回烹茶。后来他常遣人去取水,为了不致遭人阻拦,他把一块竹片剖成两半,一半交由寺僧保管,另一半由取水的使者持为信物,并将之戏称为“调水符”。
种茶
苏轼亲自栽种过茶树。元丰年间贬谪黄州时,他经济拮据,生活困顿,老友马正卿替他向官府申请来一块荒地,他亲自耕种,以地上收获稍济困顿乏食之急。在这块取名“东坡”的荒地上,他还种上了茶树。《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》诗云:
周诗记荼苦,茗饮出近世。
初缘厌粱肉,假此雪昏滞。
嗟我五亩园,桑麦苦蒙翳。
不令寸地闲,更乞茶子艺。
饥寒未知免,已作太饱计。
庶将通有无,农末不相戾。
春来冻地裂,紫笋森已锐。
牛羊烦呵叱,筐筥未敢睨。
江南老道人,齿发日夜逝。
他年雪堂品,空记桃花裔。
苏轼在这首诗里展示了他种茶的本事。
绍圣四年(1097),苏轼在惠州白鹤岭建新居,也曾在新居种茶。还写过一首《种茶》诗:
松间旅生茶,已与松俱瘦。
茨棘尚未容,蒙翳争交构。
天公所遗弃,百岁仍稚幼。
紫笋虽不长,孤根乃独寿。
移栽白鹤岭,土软春雨后。
弥旬得连阴,似许晚遂茂。
能忘流转苦,戢戢出鸟咮。
未任供舂磨,且可资摘嗅。
千团输太官,百饼衒私斗。
何如此一啜,有味出我囿。
苏轼在诗中说,在松树间种茶,不易衰老但生长瘦弱;移植于白鹤岭,那里土壤肥沃,再加上连日春雨滋润,很快便恢复生长,叶茂枝繁,长势良好。
烹茶
苏轼对烹茶颇有研究。他采用当时流行的点茶法,把茶叶碾成细末,水煎至初沸,状如蟹眼,然后冲泡,冲出来的茶汤色白如乳,味道方美。苏轼认为“精品厌凡泉”,好茶必须配好水。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,有《求焦千之惠山泉诗》:“故人怜我病,蒻笼寄新馥。欠伸北窗下,昼睡美方熟。精品厌凡泉,愿子致一斛。”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。
苏轼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,他曾写过一首《汲江煎茶》诗:
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。
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杓分江入夜瓶。
茶雨已翻煎处脚,松风忽作泻时声。
枯肠末易禁三碗,坐听荒城长短更。
哲宗元符三年(1100),苏轼被贬儋州,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。诗歌描写了苏轼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烹茶的独特妙趣。诗中天上人间、明月江水、茶中雪乳、烹茶水声,荒城的长更短更都在这汲、煎、饮中融为一气了。茶道中的天人合一、情景合一的精神,被描绘得淋漓尽致。饮茶、煎茶到了如此讲究的地步,可见他俨然是位茶艺高手。此诗虽描写的是如何汲水、如何煎茶以及饮茶的琐事,却显得构想奇特,刻画入微,诗意盎然,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。南宋胡仔赞叹《汲江煎茶》诗说:“此诗奇甚,道尽烹茶之要。”
苏轼常常亲自烹茶,不放心托付僮仆,“磨成不敢付僮仆,自看雪汤生几珠”(《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》)。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,不能有些许差池。他在《试院煎茶》诗中说:“蟹眼已过鱼眼生,飕飕欲作松风鸣。蒙茸出磨细珠落,眩转绕瓯飞雪轻。银瓶泻汤夸第二,未识古人煎水意。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,贵从活火发新泉。”他的经验是,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、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,最能发新泉引茶香。煮沸过度则谓“老”,失去鲜馥。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。宋人曾有“候汤最难”之说。
对烹茶用具、饮茶用具,苏轼也很讲究。“铜腥铁涩不宜泉”,“定州花瓷琢红玉”。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,用石铫烧水味最正;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(又称“兔毫盏”)作茶具。苏轼在宜兴时,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。后人为纪念他,把此种壶式命名为“东坡提梁壶”。“松风竹炉,提壶相呼”,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。
品茶
苏轼一生屡遭贬谪,足迹遍及天下,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,从宋辽边境到岭南、海南,这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。正如他在《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》诗中所云:“我官于南今几时,尝尽溪茶与山茗。”其中,“白云峰下两旗新,腻绿长鲜谷雨春”,是杭州所产的“白云茶”;“千金买断顾渚春,似与越人降日注”,是湖州产的“顾渚紫笋茶”和绍兴产的“日铸雪芽”;“未办报君青玉案,建溪新饼截云腴”,这种似云腴美的“新饼”产自南剑州(今福建南平);“浮石已干霜后水,焦坑闲试雨前茶”,这谷雨前的“焦坑茶”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;此外,还有四川涪州(今彭水)的月兔茶,江西分宁(今修水)的双井茶,湖北兴国(今阳新)的桃花茶,等等。
苏轼精通茶道,深得茶中三昧,终悟茶道至境。他在品茶中讲究心境和虚静,他认为,品茶的最高心境是“静中无求,虚中不留”。
曾慥《高斋漫录》中载,司马光和苏轼有一次谈论茶与墨的特性,司马光说:“茶和墨正好相反,茶要白,墨要黑;茶要重,墨要轻;茶要新,墨却要陈。”苏轼答道:“其实茶和墨也有许多相同点,譬如茶和墨都香,这是因为它们的德性相同;两者都坚硬,因为它们的操守相同。这就像贤人君子,虽然彼此的脾气性格不一样,德行却是一致的。”司马光笑着表示赞同。
茶事
元丰元年(1078),苏轼任徐州太守。这年春旱,入夏得喜雨,苏轼去城东二十里的石潭谢神降雨,作了《浣溪沙》五首纪行。词云:“酒困路长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,敲门试问野人家。”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。
元丰七年(1084),苏轼刚移居常州宜兴,途中见一山坡满是郁郁葱葱的茶树,唐朝时“阳羡贡茶”即产于此处。苏轼见之大喜,采摘了一大包鲜叶,回去之后,经过一番精心的煎、揉、焙、凉、晒等工序,将鲜叶制作成上品之茶,他请来自己的学生邵民瞻一同品尝。
邵民瞻细啜慢品之间,顿觉味美甘甜,茗香直透脾胃,连呼“好茶!好茶!”,说此茶“大有先生所言‘何须魏帝一丸药,且尽卢仝七碗茶’之妙意也”。邵民瞻再端起茶碗仔细观察汤色,只见茶汤不仅色鲜如新,且茶叶不沉不浮,竖立于汤中,叶也不散,其形状如节节翠竹状。邵民瞻大悟,惊喜道:“先生所制之茶,形、色、味皆远胜于唐时‘阳羡贡茶’。可取名为‘东坡翠竹’,以飨后人,岂不是一件功德之事啊!”
“东坡翠竹”外形扁平直滑,两端尖细,形似竹叶,叶绿均匀。内蕴馥郁,汤色碧绿,味甘醇鲜,入口香馥如兰,有“色绿、香郁、味醇、形美”四绝之美誉。
苏轼一生中宦海浮沉,经历过无数贬谪,也享受过常人难有的礼遇。宋人王巩在《随手杂录》中记载,苏轼在杭州任上时,有一天有内使前来宣旨,走的时候,苏轼在望湖楼上为之饯行。可是内使却磨磨蹭蹭地不肯动身,还对一同前来送行的监司等官员说:“我不急着走,你们可以先回去。”等到诸人走后,内使悄悄对苏轼说:“我出京时,皇上让我跟皇太后辞行后再回来。我依言来到皇上处,他把我带到一个柜子旁,取出一件东西,吩咐我密赐给你,不准让任何人知道。”内使说完,把宋哲宗赐给苏轼的东西取出。苏轼接过一看,原来是一斤贡茶,封口还有宋哲宗亲笔所书的封条。
苏轼在做翰林学士时,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“密云龙”,这茶为福建特产,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。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,唯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,才舍得拿出来,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,一同享用。苏轼说喝了这茶之后顿觉两腋生风,浑身凉爽,仿佛进入仙境。他作《行香子》词专咏此事。
绮席才终,欢意犹浓。酒阑时,高兴无穷。共夸君赐,初拆臣封。看分香饼,黄金缕,密云龙。斗赢一水,功敌千钟。觉凉生、两腋清风。暂留红袖,少却纱笼。放笙歌散,庭馆静,略从容。
关于这一点,晁补之的侄子晁公武在《郡斋读书志》卷十九中曾有记载:“时黄、秦、晁、张皆子瞻门下士,号‘四学士’。子瞻待之厚,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‘密云龙’,家人以此知之。一日,又命取‘密云龙’,家人谓是‘四学士’,窥之,乃明略来谢也。”
廖明略初次登门,便享有黄庭坚、秦观、张耒、晁补之这“苏门四学士”的待遇,连苏轼的家人都感到吃惊。除了“四学士”和廖明略,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常客。元祐四年(1089),苏轼出任杭州太守,途经扬州时,曾召米芾前来相见。苏轼再次拿出“密云龙”,与他共享。
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,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,“悲歌为黎元”。《荔枝叹》指斥了贵族官僚们,昔日贡荔枝,今日又贡茶、贡花,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。“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,前丁后蔡相笼加。争新买宠各出意,今年斗品充官茶。”并直言:“我愿天公怜赤子,莫生尤物为疮痏。”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,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。
熙宁六年(1073)冬天,苏轼奉命到润州和常州地区赈灾。赈灾任务完成之后,有一天他顺道到莫干山游览,来到山腰一座寺庙。方丈见来人穿着简朴,把他当作一般的游客来接待,冷冷地说道:“坐。”对小和尚吩咐:“茶。”小和尚端上一杯很一般的茶。方丈和这位来客稍寒暄后,觉得这人出语不凡,非等闲之辈,马上请苏轼入大殿,并改口道:“请坐。”吩咐小和尚:“敬茶。”小和尚赶忙重新泡上一杯好一点的茶。苏轼继续与方丈攀谈,他妙语连珠,方丈连连称是。方丈道:“敢问贵客大名?”苏轼道:“本人乃杭州通判苏子瞻。”方丈赶紧起座,请苏轼进入一间雅致的客厅,恭敬地说:“请上座。”转身高叫小和尚:“敬香茶!”临别时,方丈捧上文房四宝,请苏轼题字留念。苏轼爽快地答应了,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。上联为:“坐请坐请上座。”下联为:“茶敬茶敬香茶。”方丈非常尴尬羞愧。
茶功
苏轼对茶的功效,也深有研究。熙宁六年(1073)在杭州任通判时,一天,他因病告假,游湖上净慈、南屏诸寺,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。一日之中,饮浓茶数碗,不觉病已痊愈,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《游诸佛舍,一日饮酽茶七盏,戏书勤师壁》七绝一首:
示病维摩元不病,在家灵运已忘家。
何须魏帝一丸药,且尽卢仝七碗茶。
这诗写了茶的药用价值。
苏轼非常注重茶的养生功效,他在《仇池笔记》中论茶说,人们平时用茶来除烦去腻,有时候不注意方式,反而对身体有损。苏轼自己总结出了一种以茶养生的方法: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,不将茶水吞咽下肚,这样既可解除烦腻,又不伤脾胃。漱口的时候,塞在齿间的菜屑肉末也被茶水一并漱掉,因此无须剔牙,对牙齿也有好处,长此以往,牙齿会更为坚密。苏轼最后说,用茶漱口,应当是用中下等的茶,好的茶叶难得,则用以泡茶,几天喝一次,对身体大有裨益。
苏轼还发现饮用后的残茶有驱蚊虫的功用。每当夏季,他都会将陈茶、残茶点燃,以烟驱蚊虫。
咏茶
苏轼一生,因任职或遭贬谪,到过许多地方,每到一处,往往会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,其中也有很多以茶作为歌咏对象的佳作。
宋哲宗元祐(1090)五年春,时在福建任转运判官的曹辅给苏轼寄了些壑源山上的新茶,并附了一首自己的七律。苏轼品尝佳茗后诗兴顿生,写了下面这首《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》诗予以答谢。诗云:
仙山灵草湿行云,洗遍香肌粉末匀。
明月来投玉川子,清风吹破武林春。
要知冰雪心肠好,不是膏油首面新。
戏作小诗君一笑,从来佳茗似佳人。
全诗句句写佳人,同时又是句句写佳茗:在高入云端的茶山上,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湿润(言山之高,上多云雾,因而茶叶品质好)。清洁的泉水将采摘下来的茶芽轻轻清洗,以保证新茶气味的芬芳。圆如明月的茶饼在春风陶醉的夜晚来到诗人家,诗人饮后不觉像唐代诗人卢仝那样清风生两腋,从而感到武林的春意。此茶不仅制作精美,油润光泽,更是产地正宗,品质优良。我写下此诗你千万不要嘲笑,因为佳茗与佳人都是容貌艳丽,蕙质兰心。
诗歌热情赞美了壑源新茶,表达了作者的珍爱之情,从此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的诗句为世人传诵。曹辅是名谏臣,他多次上书切谏宋徽宗不理国政的事,被徽宗下诏遣送郴州。因为这首和诗,曹辅为天下茶人所共知。
古往今来,关于茶的比喻数不胜数:嘉木、佳人、叶嘉、瑞草、灵草、灵芽、雀舌、龙团、清友、花朵、扇子、雏鸟、琼蕊浆、忘忧草等等,也有抽象的说茶像人生、像命运、像爱情。苏轼则独辟蹊径,说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。在苏轼看来,能品到上好的茶,就如邂逅一位佳人一样赏心悦目。
自从苏轼以浪漫诙谐的笔调,将茶比喻为“佳人”后,古今其他关于茶的比喻,立刻相形见绌,黯淡无光。这一诗句被誉为是“古往今来咏茶第一名句”。
苏轼还曾写过一首《西江月》:
龙焙今年绝品,谷帘自古珍泉。雪芽双井散神仙,苗裔来从北苑。汤发云腴酽白,盏浮花乳轻圆。人间谁敢更争妍,斗取红窗粉面。
这首词细腻、传神地描绘了茶水的形态,以及品茶过程的美妙感受。
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,他曾写过一首《和蒋夔寄茶》诗:
我生百事常随缘,四方水陆无不便。
扁舟渡江适吴越,三年饮食穷芳鲜。
金齑玉脍饭炊雪,海螯江柱初脱泉。
临风饱食甘寝罢,一瓯花乳浮轻圆。
自从舍舟入东武,沃野便到桑麻川。
剪毛胡羊大如马,谁记鹿角腥盘筵。
厨中蒸粟堆饭瓮,大杓更取酸生涎。
柘罗铜碾弃不用,脂麻白土须盆研。
故人犹作旧眼看,谓我好尚如当年。
沙溪北苑强分别,水脚一线争谁先。
清诗两幅寄千里,紫金百饼费万钱。
吟哦烹噍两奇绝,只恐偷乞烦封缠。
老妻稚子不知爱,一半已入姜盐煎。
人生所遇无不可,南北嗜好知谁贤。
死生祸福久不择,更论甘苦争蚩妍。
知君穷旅不自释,因诗寄谢聊相镌。
这首诗写人生无常,时使物然,何必过于执着?人要豁达一些,生活带给你什么,你就享受什么,从一切事物上都可以得到乐趣,不要自己禁锢了自己的心。
苏轼还作有《寄周安孺茶》。《寄周安孺茶》这首诗长达120句,是苏轼第一长篇。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:“大哉天宇内,植物知几族。灵品独标奇,迥超凡草木。名从姬旦始,渐播《桐君录》。赋咏谁最先?厥传惟杜育。唐人未知好,论著始于陆。常、李亦清流,当年慕高躅。遂使天下士,嗜此偶于俗。岂但中土珍,兼之异邦鬻。鹿门有佳士,博览无不瞩。邂逅天随翁,篇章互赓续。开园顾山下,屏迹松江曲。有兴即挥毫,灿然存简牍。”继而边咏边叹:“乳瓯十分满,人世真局促。”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,“清风击两腋,去欲凌鸿鹄”,“意爽飘欲仙,头轻快如沐”,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,“团凤与葵花,碔砆杂鱼目”,“未数日注卑,定知双井辱”。
苏轼还有《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》诗,在这首诗里,苏轼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。“雪花雨脚何足道,啜过始知真味永。纵复苦硬终可录,汲黯少戆宽饶猛。草茶无赖空有名,高者妖邪次顽犷。体轻虽复强浮泛,性滞偏工呕酸冷。其间绝品岂不佳,张禹纵贤非骨鲠。”借茶味而褒扬“戆”、“猛”之士,贬斥“妖”、“顽”之辈,嬉笑怒驾,皆成妙句。诗最后云:“收藏爱惜待佳客,不敢包裹钻权倖。此诗有味君勿传,空使时人怒生瘿。”讥讽那些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。
-
楼台明灭山有无——苏轼与僧友
[2024-11-03]
-
与君今世为兄弟——苏轼与苏辙
[2024-11-03]
-
奇茶妙墨俱香——苏轼与司马光
[2024-11-03]
-
吹落黄花遍地金——苏轼与王安石
[2024-11-03]
-
休言万事转头空——苏轼与欧阳修
[2024-11-03]